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中西融合,精研笃行—2025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中西医结合康复诊治新进展培训班”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11-18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2025年11月15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第十三届中西医结合康复诊治新进展培训班”,在北京金叶园会议中心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培训班自筹备之初便得到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鼎力相助,相关领导就培训方案、专家邀请、保障服务等关键环节作出指示,为培训班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充分彰显了从本区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中西医结合康复事业发展的殷切关怀。

“中西医结合康复诊治新进展培训班”

精彩瞬间点击查看视频

1.jpg

  作为区域中医药继续教育领域的标杆品牌项目,本届培训班以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抓手,聚焦中西医结合康复诊治理念、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传播,助力区域康复医学从业人员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与临床服务能力,对推动区域康复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培训班开幕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康复科主任张昕煜主持,业界权威专家与地方主管领导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举。原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张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综合康复科主任李宗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常务副主任张国辉,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马冬梅,北京市平谷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罗焜,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党委书记周自广、院长张兆杰、副院长姚远康复科学术带头人徐寅平、医务部主任傅团结、科教处主任王秀红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开幕式伊始,张昕煜主任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次会议的整体流程、核心议题及参会嘉宾阵容,让在场学员快速明晰培训价值与学习重点。随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党委书记周自广致开幕词。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院区康复科在专科建设、临床诊疗、人才培育及区域行业引领等方面取得的收获,认为科室为推动区域康复医学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服务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双重提升,并郑重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原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张通教授从康复医联体建设的专业视角展开分享。他高度认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康复科在区域康复医联体中的核心支撑作用,称赞科室以技术输出、人才培养为纽带,有效带动了基层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同时送上祝福,希望科室以本次培训班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术辐射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康复医疗协作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综合康复科主任李宗衡教授则结合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能表示,学会始终将推动中医药康复技术传承创新作为核心任务,而本次培训班正是践行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充分体现了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康复科的专业担当与行业责任,共同为中医药康复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北京市平谷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罗焜立足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职责,明确表达了对康复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马冬梅的讲话则为院区康复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区政府对康复医疗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她强调,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康复科作为区域康复医疗的龙头力量,在保障群众健康、带动区域医疗产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针对科室未来发展,马冬梅副区长提出三点明确要求:一是要锚定高起点,打造品牌,立足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紧盯康复医学前沿方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特色专科建设,全力打造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辨识度的康复专科品牌;二是要聚焦广覆盖,筑牢服务网,依托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基层巡诊等多种形式,推动优质康复资源向乡镇、社区延伸,构建“覆盖全周期、服务全人群”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三是要坚持暖温度,彰显医者担当,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精准诊疗的同时强化人文关怀,用专业与温情帮助患者重建健康,传递医者的责任与温度。

  为最大化发挥培训效能,本次项目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授课模式,既保障了学术交流的深度,又打破了地域限制。线下会场设在北京金叶园会议中心,来自京津冀地区及周边省份的学员齐聚一堂,线上平台则吸引了河北、福建、四川、新疆等省份的学员同步参训。

  首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院长张兆杰为我们带来“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张院长课题组提出并定义了“寰枢关节紊乱症”这一疾病概念,建立了完整的诊疗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疏筋整复手法”,其核心在于从疾病相反方向入手,先恢复“筋失衡”,再纠正“骨错缝”。并详细介绍了疏筋整复手法的规范要领。张院长的研究成功地将中医传统理论、现代医学技术和严谨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更推动了一个中医优势病种的学术发展,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为我们树立了日后工作与科研方面的榜样。

  中国康复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中心张通教授的授课题目是“多学科融合促进康复医学发展”。张教授首先阐述了多学科会诊(MDT)的定义与核心优势,他对比了MDT与传统会诊的差异,并分析了MDT在中国面临的资源不足、缺乏标准指南等现实挑战。授课强调了在中国推行MDT的必要性。同时,他提出了“新型康复MDT”模式,最后,展示了MDT实施的初步工作成果。张教授的授课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启示:现代医学发展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要主动构建并融入多学科协作体系,通过整合资源与创新模式,最终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的全链条升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综合康复科主任宗衡教授的首先阐述了外踝扭伤的定义,强调了对其进行规范诊疗与康复的重要性。李教授系统介绍了外踝扭伤的诊断与分级标准,包括详尽的体格检查方法和专业的评估工具。康复方案核心依据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制定了分阶段的精准康复策略。李主任重点分享了两项中科研研究中医点穴治疗与八段锦在改善踝关节稳定和平衡功能方面的显著疗效。提示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要积极融合西医的精准评估与阶段化训练,并充分发挥中医技术在功能恢复中的独特优势,为患者制定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康复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运动医学二科主任王尚全主任授课题目“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融合康复思考”,王主任提出诊断应从单纯的“影像学诊断”提升到“影像与功能结合”的综合评估,并倡导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需求进行精准的个体化分层治疗,构建了“预防-康复-随访”的长期闭环管理理念。另外他系统介绍了清宫正骨流派的学术理念,最后他将治疗经验延伸至慢性病管理思考。这提示我们现代康复必须打破中西医的界限,应动态整合西医的精准控症技术与中医的整体调衡优势,为患者制定分期适配、安全优先的个性化康复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杨延砚教授带来的题目是“乐康大模型,AI康复已成现实”。杨教授首先剖析了我国康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严峻现状。她重点介绍的“乐康大模型”,是针对上述困境的一种AI解决方案,该模型在康复医学专业领域的基础能力上已达到领先水平,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辅助临床诊疗、生成科普内容以及指导居家康复。这提示我们应积极学习并应用AI技术,探索如何利用像“乐康”这样的专业大模型来辅助临床决策、提升治疗效率,并最终将精准化的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惠及更广泛的患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常务副主任张国辉教授授课题目是“慢性腰痛的冲击波治疗”。张主任系统阐述了慢性腰痛的临床现状。他详细介绍了慢性腰痛的综合治疗手段,并重点通过文献分析,提出了冲击波治疗的具体方案、参数设置及注意事项。授课深入讲解了冲击波的生物学效应(机械、热、空化效应),明确了其抗炎镇痛、改善血流的治疗机制。张主任的授课提示我们,对于慢性腰痛这类复杂疾病,需融合现代医学理论与中医传统智慧,并积极接纳像冲击波这样的精准物理治疗新技术,以此提升难治性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丰富康复治疗的手段。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全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康复治疗部副主任郭江舟教授的授课题目是“骨科康复临床思维探讨”授课内容直面康复治疗师在骨科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核心难题并系统构建了骨科术后与保守康复的临床思维框架,强调需综合关注手术情况、明确诊断、疼痛管理、核心稳定及整体功能,并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ICF分层。内容明确了以精准评估为基础、功能为导向的治疗原则,指出了制动与活动的平衡等关键决策点。郭主任的授课提示我们,康复治疗师必须建立系统性的临床思维,将精准评估、风险预判与个性化方案设计贯穿始终,以此规避常见误区,有效提升骨科康复的临床疗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康复重点专科教研室主任田伟主任的授课题目是“从康复视角探讨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田伟主任提出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核心机制并非直接纠正肌肉力学失衡,而是通过刺激关节囊周边特定穴位(如阳陵泉),主要发挥神经调控与感觉输入作用,从而改善异常的本体感觉。研究证实,多数有效穴位并不直接作用于目标肌肉,其疗效关键在于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打破“疼痛-肌肉抑制-关节不稳”的恶性循环。授课提示我们治疗KOA在运用针灸时,应积极结合现代康复评定方法来精准评估疗效、优化治疗方案,实现中西医康复理念的深度融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功能评定科主任王丛笑主任的授课题目是“卒中后新型康复评定技术应用及进展”,王主任的授课系统构建了现代康复的精准评估体系。通过等速肌力测试、表面肌电图、三维运动分析和足底压力测试等多模态技术,实现了对痉挛、步态及平衡功能的量化诊断,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更重要的是,借助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技术,揭示了运动障碍与大脑激活模式的关联,将评估层面从生物力学提升至神经调控领域。这提示我们,现代康复必须超越经验性判断,建立从力学到神经、从静态到动态的精准评估体系。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整合这些量化技术,将其作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基石,同时关注中西医技术的融合应用,方能实现从粗放治疗到精准康复的质的飞跃。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刚主任,陈主任首先介绍了高血压的分类、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以及对靶器官损害的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康复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运动处方(包括有氧训练和循环抗阻运动),结合放松训练、戒烟限盐等生活方式干预,并建立了包含家庭血压监测、药物依从性管理和定期随访的长期管理策略。陈主任的授课提示我们,高血压管理需采取综合康复理念,将规范评估、个体化运动处方、生活方式干预和长期随访有机结合,推动患者从被动服药向主动健康管理的根本转变。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及副校长杨珊莉教授的授课题目是“肿瘤康复肿胀与疼痛案例解析”。杨教授从肿瘤肿胀和疼痛的概述出发,为我们构建了从康复转介、康复评估到康复治疗的完整框架,并且详细介绍了针对肿胀的淋巴引流手法、加压治疗等以及针对疼痛的物理因子疗法、神经肌肉再教育等核心技术,最后通过生动的病例,将理论落地于实践,为我们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清晰的思路。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潘钰教授的授课题目是“脑卒中智能康复现状和发展”。现阶段,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康复已成为发展的潮流和前沿趋势,潘主任从脑卒中的发病特点以及功能障碍入手,从临床病例出发,介绍了以BCI足踝训练和上肢康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康复技术在医学及康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潘主任深刻剖析了智能康复的前沿动态,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认知,更有力地拓宽了我们的临床视野和科研思路。

  最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平谷院区康复科学术带头人徐寅平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发言。本次培训提高了我区基层康复工作者对目前康复医学前沿性知识的认识,指导临床实践,提升预防及康复治疗的技能,从而提高诊治效果。很多社区医生表示,通过本次学习能够学到前沿性的康复知识,自身受益的同时更让患者受益,将学到的临床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不断地学习中摸索总结,促进本区的康复诊疗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会议的成功举办倾注了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的鼎力相助,康复科团队的精心筹备,更融入了各位线上、线下康复专业同道的积极参与,我院康复科继续教育项目将不断完善与创新,提高继续教育项目的开班效果,为推动区域康复诊疗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供稿:康复科王月娇

责编:宣传科